耕,徜徉天地间;画,凝心方寸里。农民画创作者亦耕亦画,亦农亦艺,当锄头与画笔在他们的手中不期而遇,会撞击出什么样惊世骇俗的火花?9月14日,在9月值班组轮值会长游建刚和副会长张忠的带领下,商会十多位会员奔赴画乡大地,走进农民画博物馆、走近农民艺术家小院一探究竟.
夏收时要回家收麦的博物馆长:
他眼中的农民画
新改扩建落成的西安市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坐落于人流熙攘的闹市区。据带我们前往的陕西农民画协会主席雷新宏介绍,该馆现任馆长王文吉就是地道土生土长的农民画画家,每到夏收农忙,他都特意叮嘱雷主席不要给他安排工作,因为家中的八、九亩庄稼到了龙口夺食时节。
在王文吉的带领讲解下,成长于这片充满希冀广袤原野上的户县农民画和一群活跃的农民画家,在我们眼中渐渐清晰起来:
户县农民画始于1958年,是中国起源最早、发展过程最为完整的农民画,鄠邑区被誉为中国第一画乡;鄠邑区参与农民画创作的人数多达2300余人,40余人先后出国访问、办展、讲学,5人加入中国美协、80余人加入省美协;在累计创作的10万余件作品中,上千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近万件在美、英、法、德、日等68国展出,数万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雷主席告诉我们,他就任主席之前,仅两年从他手上就有2000件农民画被德国友人收藏!
农民画,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淳朴的写实风格、丰富的创作题材、自由的构图特点、绚丽的绘画色彩、夸张的人物造型传达人类共同情感:大地、母亲、爱与希望……
背着鸡蛋和母鸡赶早市的夫妇、树荫下搂着母亲寻奶吃的萌娃、田野水田躬身插秧的农夫、碾盘旁围在一起捧起的老碗面……一幅幅乡愁中国的画卷,是记忆中的童年,是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成人的父亲母亲,是挥之不去的梦中故乡、家园。
七岁开始画画的农民画家:
傅蕊霞和她的乡村画室
秦岭脚下的李家岩,是政府统一规划建造的一个新农村。这里,当地政府免费为农民画家傅蕊霞提供了一所小院作为画室。院门前修竹掩映,院内丝瓜缠绕,画室新作色彩明丽,傅蕊霞与我们侃侃而谈。
她说,她是家中第六子,父亲在他1岁时过世。从小,她与心灵手巧的母亲相依为命。逢年过节,或村中有人结婚嫁娶,村人都要请她母亲剪窗花,或烙一种带有图案的饼子。她常常惊叹于母亲在烙饼上绘制出的那些惟妙惟肖的各种人物花鸟图案。
7岁时,从模仿母亲剪纸面塑开始,她拿起画笔开始涂鸦作画,从此一生再没有放下画笔。从20岁被户县文化馆选中成为农民画培训班学员,她一路成为中国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秘书长。2013年,她的代表作《耕读传家》被中宣部选为“中国梦”农民画公益广告画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等各大报刊走进千家万户;2015年,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书画家,其足迹也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伦敦等国家地区参加文化交流。
一幅农民画,傅蕊霞从构思创作到完成,有时要花一到两个月时间,当有喜欢的客户花几千元搞价从她手上买走时,她就象刚生下的孩子被人一把抢走,往往难过几天。好在,热爱农民画的孩子起来越多,已是4岁孩子奶奶的傅蕊霞,在家还代教着十几个学画的孩子。拥趸她的粉丝众多,一场展览,她走出展厅就有热心粉丝拉她去吃饭游玩。
离开前,商会书法家雷长安老师欣然提笔,为傅蕊霞题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波光潋滟渼陂湖:画乡再添新美景
"慈恩寺俯曲江池,雁塔层高望渼陂。"(清代诗人阎尔梅)参观闲暇之余,我们驱车来到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美誉的渼陂湖。
渼陂即渼水汇成之陂,一弘荡漾。走进景区,新恢复建成的渼陂泛舟、杜堤三桥、空翠野烟等渼陂八景,以"一核、一轴、两廊、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恢弘再现了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交相辉映的胜景,令人留恋往返,叹为观至。
渼陂湖位于鄠邑区涝河西畔,是秦汉上林苑、唐代游览胜地,人文历史遗迹众多,杜甫、岑参、苏轼、程颢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泛舟、赋诗。渼陂湖区域文化遗迹丰富、时间跨度长,秦惠文王设上林苑,渼陂为上林苑之一,湖区范围内有周季王陵、秦九女冢、空翠堂等景点遗迹10多处。
据悉,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是陕西省重点打造的关中水系三大湖池之一,是涝河蓄滞洪区建设的重点工程,是西安市持续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的重要节点。渼陂湖的建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第一画乡再添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