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媒

白岩松:感谢帮你的人,更要感谢被你帮助的人

阅读数: 7573

       白岩松说:当时代的发展让人们产生超越物质的需求,才是爱的开始。

 

01

 

       首先,我们说一个仿佛无关其实最有关的问题:好人才会做慈善吗?

 

       慈善、爱与公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对别人的帮助,是吗?我想告诉各位,人性是自私的。

 

       过去几十年,我们党教育干部、老百姓都要大公无私,结果一度使这个国家濒临崩溃。

 

       到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究竟改革了什么?核心价值或者出发点是什么?

 

       回头一看,是邓小平终于明白了“人性是自私的”这个道理,然后开始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安徽小岗村承包土地按手印,土地承包的核心动因,就是尊重“人性是自私的”这个前提。

 

       接下来这个理念延伸到了城市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的基础也是人性,持股人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为自己工作更有动力,而为自己做就是为企业做。

 

       所以,不再讨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背后曾有过痛苦的思考,慢慢才找到一条顺应人性、顺应时代的路径。

 

       那么,既然人性是自私的,公益、慈善和爱又何以立足呢?这与“自私”不是相悖的吗?恰恰不是。

 

       2005年我在台湾采访慈济,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要求义工或志愿者帮助了别人之后,不仅不用别人道谢,反倒要向别人致谢。因为“不是我帮了你,而是你帮了我”。

 

       这是什么逻辑呢?有一句话叫“助人为乐”,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一种需求。

 

 

02

 

       人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到了某一个年龄,或者当你爱到极致,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渴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更关注的是“我能为你做什么”。

 

       这不是虚伪,不是迎合,而是内心深处对爱的需求。

 

       从整个社会来看,当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自然也会产生一种超越物质的需求。这个时候,才是爱的开始。慈善公益的发展应该朝这个方向走。

 

       一味地宣传“大公无私”,鼓励“见义勇为”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扭曲的价值观。

 

       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爱别人、爱社会呢?

 

       反过来,只有当帮助别人成为自己的需求,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需求时,公益、慈善、爱才真正具备了推动的基础,而不是作秀。

 

       我们从来不缺“公益行动”,中国人搞运动习惯了,整套流程都很在行;我们更需要的是爱的感受和需求。

 

       骨子里没有爱,行动也只不过是空壳化、荒漠化的行动。我们应当让更多参与者心中升起帮助他人的需求。

 

       公益、爱和慈善永远是自愿的事情。没有理由劝捐或者骂人家不捐。劝捐表面看很有效,但一定会摧毁这个基础。

 

       2008年汶川地震,我公开表达过这个意见,然后被别人骂,被骂也要表达。就算一个人有亿万身家,就算他一分钱没捐,你就有权骂他吗?有权对捐多捐少施压吗?你无权指摘别人的选择。

 

 

03

 

       做好事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吗?很多人做好事是为了换取感激和褒奖,这是当前这个阶段的特性。

 

       但终究有一天,当帮助别人出自你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你就不再在意是否有人知道这件事。

 

       1995年我去美国,在一所养老院从下午待到晚上。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老人大多是在福利院安度晚年。

 

       从这点上看,他们或许不如中国老人幸福,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是从另外一点看,他们又是幸福的。

 

       养老院的一楼是各种活动场所,每天都有很多年轻的志愿者过来,陪老人下棋、跳舞、玩、吃饭、聊天。

 

       志愿者需要登记预约,每天的接纳人数和工作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不会出现老人一天被洗八次脚的情况。其实献爱心没有错,是我们的制度不够完善,让那么多志愿者背负“作秀”之嫌。

 

       当时我还不到三十岁,在养老院度过的半天,让我觉得变老不是件太可怕的事情。因为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信仰,愿意帮助别人。

 

       一切美好有序的东西,都曾在最混乱的时期生长。对爱的渴求,对信仰的渴求,对蓝色天空和新鲜空气的渴求,终究有一天会让我们觉醒:

 

       为自己花钱不那么幸福,为别人花钱才幸福;别人帮我不一定幸福,我帮别人才是幸福;感谢帮助你的人,更要感谢接受你帮助的人,正是他,让你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你的存在。

 

 

04

 

       当我们关注公益、成为志愿者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

 

       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

 

       比如今天,我站在这里讲公益、讲慈善,会被大家认为是“好人”。但或许在其他情况下,人性中的“坏”也会释放出来。

 

       当每个人都可以清晰且自律地看待自己,会明白谁也不比谁好到哪儿去或坏到哪儿去。

 

      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充满善意和安宁,人们和谐相处,人性中的善就会更多地被激活。

 

      因此,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

 

      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

 

发布传媒丨一手资讯

尽在杰商网

 

本文来源:”岩松白说“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